首页 > 教育资讯 > 正文

临沂兰陵县:百余名校长培训 探讨后疫情时代的“智慧教育”
2020-06-28 10:45:50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江南   评论:0 点击:

临沂市兰陵县于6月24日召开了兰陵县教育信息化校长领导力培训会议。会议聚焦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建设,探讨在线教育与线下教育如何有效融合。
  今年以来,新冠疫情让“在线教育”和“智慧教育”等成为热词。目前,山东省疫情控制良好,连续数十日没有新增,中小学生已返校学习。在这种情况下,结合今年年初山东省教育厅制定的《2020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临沂市兰陵县于6月24日召开了兰陵县教育信息化校长领导力培训会议。会议聚焦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建设,探讨在线教育与线下教育如何有效融合。

\

  全县百余名业务副校长、教务主任等相关人员参与培训。兰陵县教体局高宗江书记、兰陵县电教馆馆长卢德祥等领导参加会议。资深教育信息化专家、临沂市义堂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孟黎,科大讯飞教育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教育事业群咨询总监倪大为,科大讯飞教育BG教育教研总监刘翔带来了理论+实践结合的培训内容。会议由县教体局师训科主任杜知强主持。

  高宗江书记致辞。他表示,“科学在发展、社会在发展,教育更要跟上发展。如果我们的教育管理者都不能跟上时代发展,如果我们不教给学生发展的眼光和方法,我们的学生怎么跟得上社会的发展?”高宗江书记称,打造智慧课堂、建设智慧校园是一个大趋势,教育工作者需要更新挂念、提高素养、增强能力。

\

  会议开始之初,参会业务校长等人纷纷说出“停课不停学”期间所面临的困难:有些学生家里手机、电脑不够,学习不方便不及时;教师没有办法实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学习效果不佳;没有办法及时监督和检查学生进度,考试难、评价难……

\

  科大讯飞教育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教育事业群咨询总监倪大为在《人工智能助推教育变革——漫谈后疫情时期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提出,要有效支持在线教学实践,需要做到整合平台(直播平台、资源平台、交流平台、教学管理平台),提供工具(教学工具、认知工具),基于过程的评价(基于过程的课程监控,基于过程数据的学习评价)。疫情期间,科大讯飞支持全国6500余所学校,累积服务超1500万师生。

\

  此次“停课不停学”是信息技术的体验课和信息素养的速成班。针对兰陵县的实际情况,倪大为系统地讲授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实现方法,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教、学、考、评、管”等多个场景下的应用方法。

  “人工智能+教育”,能够做到:为数据采集提供手段,支持从数字化到数据化;为教师减负增效,减少教师简单重复工作时间;学生行为个性化分析,以学定教,提升学习效率;为管理提供大数据决策,为科学管理提供支撑。

  临沂市义堂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孟黎介绍了学校的智慧教育时间。由于智慧课堂的长期实践,学校在“停课不停学”期间,教师不忙、学生不慌,通过智慧课堂设备,顺利完成了线上教学,并在开学后顺利过渡到线下教学。

\

  孟黎还分享了“336导学一体”教学策略。该策略把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课中和课后,每个阶段有不同的重点。课前,自主学习阶段,聚焦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主要做法是:编制任务单、录制微课;课中,知识内化阶段,聚焦在课堂内化问题,目的是提升能力,做法是:同伴互助、疑难突破、训练展示、反思评价;课后,个性化学习阶段,聚焦在课后知识建构,目的是融会贯通,重点是拓展延伸。

  他说,真正的智慧课堂,能够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智慧课堂,实现了真正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智慧课堂实现了深入学习,既能实现有材施教,又能体现有教无类。”孟黎说。

  科大讯飞教育BG教育教研总监刘翔从“教、学、考、管”等多个场景,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教育”的解决方案。未来,每位老师都会有一个人工智能助手,可以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数字画像,教育进入因材施教时代;每个人都有一个记录课程学习和成长经历的数字档案,学生的学习评估不仅看考了多少分,更关注其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每一门学业课程都有知识图谱,自适应学习发展得以实现。

\

  今年年初,山东省教育厅研究制定了山东省《2020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中,提到“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式变革。深入研究线上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智慧教育建设示范活动,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师生教育信息化素养。多形式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推动校长、师生更新观念、提升素养、增强能力。加强教育信息化智库建设,积极开展技术和理论研究,为组织实施我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理论支撑。”等工作要点。

\

  此次培训,也是临沂市兰陵县落实山东省《2020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的重要举措。

相关热词搜索:临沂 校长 培训

上一篇:喜迎端午 传承文化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