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正文

从"AI小白"到"智能导师":黑龙江教师七天转型记 ——一场聚焦"实战能力"的数字化培训观察
2025-10-30 16:02:07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   评论:0 点击:

  2025年10月21日,在哈尔滨市培训酒店的会议室,大庆市第十四中学的秦美玲老师正在演示如何用动态建模技术重构初中数学课堂。在她手中,...
  2025年10月21日,在哈尔滨市培训酒店的会议室,大庆市第十四中学的秦美玲老师正在演示如何用动态建模技术重构初中数学课堂。在她手中,抽象的二次函数图像随着参数变化实时舞动,台下来自黑龙江各市县的参训学员专注记录——这是“国培计划(2025)”——黑龙江省市县培训团队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教育指导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子项目编号:9105)结业汇报的现场一幕。

  培训设计:把“作业”变“解决方案”本次培训最显著的特点是“任务驱动”模式。参训的50名市县专、兼职教研员,需要完成两份刚性作业:一份面向本区域的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计划,一份可落地的学科教学创新案例。“我们不要论文式的总结,而是要能带回学校使用的解决方案。”承办单位中国教师研修网项目组表示。

  这种要求倒逼出实效。学员们以真实教学场景为蓝本,将AI工具融入教研设计,涌现出如尚志市珠河初级中学的吴东娜老师的《送东阳马生序》、绥化市姜大志老师的《质量守恒定律》等创新实践案例。七天的密集训练,不仅是技术的习得,更是思维的重塑。

\

图:成果汇报

  能力提升:三个维度的转变培训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的转变。在技术层面,教师从“工具使用者”变为“学习设计师”;在角色层面,从“被动参训者”转为“主动创造者”;在辐射层面,建立了“城区-乡镇”结对机制,让优质资源实现跨区域流动。

  可持续机制:四段递进确保长效影响根据培训方案设计,项目采用“训前-集中-返岗-总结”四段递进模式,确保培训效果持续发酵。在返岗实践阶段,学员将开展50学时的网络研修,基于校本实践进行再应用、再优化。工作坊机制将10名学员编组,形成区域协作共同体,定期开展线上研修与案例互评,实现经验共享与协同迭代。结业不是终点,而是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起点。

  这场培训的价值,不仅在于让教师掌握新技术,更在于构建了一套可复制的数字化能力提升模式。当黑龙江省的教师们带着这些“数字火种”返回各地,一场静悄悄的教育变革正在黑土地上演。每一个被参数驱动的函数图像,都在映射教育变革的轨迹;每一次教学设计的迭代,都是对传统课堂的深层叩问。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番茄国际教育李永涛对话RMIT招生官:共同探讨国际教育与行业融合的未来方向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